"不俗即仙骨,多情乃佛心"出自哪里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8 02:20:26

传说是白云山能仁寺中的11幅对联之一,本作“不俗是仙骨,多情乃佛心”,清人任颐(1840~1896)行书对联改上联“是”为“即”,从此便作 “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”传世。其语虽浅,其旨却深。
“不俗即仙骨,多情乃佛心。”好个“不俗”的“多情”世界。何为“不俗”?何又为“有情”?佛说世间为“娑婆世界,有情众生”。有情者,指一切有感情、意识的生命,并非是普通的“情”,而是爱心,慈悲心,欢喜心,离开了情,也就无所谓众生。

“天地若无情,不生一切物。一切物无情,不能环相生。生生而不灭,由情不灭故。四大皆幻设,性情不虚假。有情疏者亲,无情亲者疏,无情与有情,相去不可量。”

菩萨是梵语“菩提萨多”的简称,汉语的意思就是“觉悟有情”。娑婆者,译为“堪忍”,堪耐忍受身心之压迫痛苦之意。在这娑婆世界中,既有众生对贪嗔痴三毒及诸苦恼的忍受,也有诸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忍受劳倦。是啊,无情又何必生斯世呢?有求必应,是菩萨的慈悲心怀。即使自己受伤,也一如既往,在接受他人许愿的同时,尽力去点亮他的心灯,满足他的愿望。这又有什么“超凡脱俗”?相反,和其光、同其尘的反复叮咛,更觉“婆心一片”的温暖。

  由此看,众生与菩萨的区别,关键在于当下一念之转。凡夫之情,系于贪著;圣人之情,系于慈悲。佛教对待社会人生的态度,是深观缘起,在领悟实相中珍惜生命,提升生命境界,并非消极避世。对待情感问题,若能舍一丝贪著,怀一念慈悲,则人世间必可少一点虚伪,多一片真诚;去一些烦恼,增一分平和。

脱离俗心就是佛,多情乃佛心,童心即佛心。青青翠竹尽是法身,郁郁黄花无非般若。有颗温润的心,有双明澈的眼,触目皆是菩提了。

一个人不俗气很难,能够脱离了俗气,就是不俗,不俗就是神仙。菩萨则牺牲自我, 利益一切众生,所以说,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,是菩萨,也就是觉悟有情。「
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,一切众生,本身是有灵知,有情感的生命,所
以叫做有情。

一个人不俗气很难,能够脱离了俗气,就是不俗,不俗就是神仙。菩萨则
牺牲自我,利益一切众生,所以说,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,是菩萨,也就是
觉悟有情。「菩萨」是佛弟子中,走大乘路线的